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刚性兑付
所谓刚性兑付,就是到期未能按约兑付时,你必须偿还投资者的资金,
直白一点说就是投资之后只能赚不能亏本金,
最早起源于高门槛的信托产品
由于信托门槛很高,转让困难,
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按时兑付或兑付困难时
信托公司通常按照不成为规定兜底处理
拿自有资金去垫付投资者的资金
但在监管和法律层面,其实并没做硬性规定
信托公司这么做,
也主要是信托牌照贵,
这导致有些人对所谓的刚性兑付莫名的崇拜,而忽视风险,选择高收益的项目
觉得背后反正有刚性兑付,干嘛不选择收益高一点的去买
但收益本来和风险就是两面性,
你要求的收益越高,风险自然也就越高,
那怎么可能在亏损的时候,要求刚性兑付?
这本身有违市场常理!
比如说信用差的企业利率给的高,就必须要承担他可能出现的违约风险
而现实生活中,刚性兑付的打破往往难以实施。
大家还记得16年年底债券市场下跌行情吧,
很多银行不得不贴补亏损产品,来完成到期的兑付。
因为你们买的银行类固收理财,
一般计算利息方式是理财本金×预期年化收益率÷365×实际持有天数
并不是净值型的、换句话说,每日涨跌体现在净值变化中。
虽然合同写的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
但由于理财产品本身都是资金池模式,很难界定这部分会亏损多少。
所以亏了,银行也只能自认倒霉。
而一些事情是银行没法控制的,比如说飞单
一些理财销售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卖不属于银行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
因为其中牵涉高额的佣金销售提成,
卖银行理财赚销售费0.2%你不干,卖其他渠道的产品赚2%你干不干?
于是理财销售逐利情况下就造成飞单,良心算什么?能吃么?能买房么?
这样投资者就买到了假的银行理财
还记得北京民生航天桥支行飞单事件吧
为什么银行会把责任扛下来
实际是投资者在银行签订合同时上面有银行的公章。
然后民生银行再追责所有相关人员
但没有银行公章,飞单只能算银行人员个人行为,出事银行概不负责。
央妈和银监会都看到风险
多次强调在银行买理财销售过程要同步双录,即录音又录像
比如这次8月23日银监办发2017 110号文就对双录细则进一步细化
加强风险管理背后,是监管机构要打破刚性兑付的决心
你们认为银行不会破产?
银监会今年还必须完成《商业银行破产风险处置条例》立法项目
经营不善,破产给你看
还记得今年宏观目标的三去一降一补吗,补其实是补短板,补制度短板
刚性兑付就是制度的短板,未来的趋势是打破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打破后,投资者辨识风险和认清风险就非常重要
如果无法辨识理财产品风险,可以来咨询7分钟理财。
我们不卖任何产品,站在独立的第三方角度为给你评估建议。
头条号:7分钟理财
原创文章,作者:景合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hyyfw.com/show/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