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投资案例(从20个经典投资案例中看巴菲特的投资智慧)_炒股学院_景合财经知识网_景合财经景合财经

景合财经
景合财经知识网站

股票市场投资案例(从20个经典投资案例中看巴菲特的投资智慧)


阅读本文你可以省下看这本书的书钱,并且对巴菲特这位股神有全新的认识,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帮我点个赞,并转发给你爱的人!


推动低估企业价值的释放,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采取多样化的投资工具,以公允的价值(或者折扣)买入具有复利功能的企业,信任并倚重企业的管理层,这五个方面是我总结的巴菲特盈利之道。对于普通投资人来说,我们可以部分学习其投资的理念和方法,但是绝没有复制的可能性。


首先我把这20个案例的主要情况做成表格,然后以小主题的形式展开讲述。因为内容较多,做成了两张图。

股票市场投资案例股票市场投资案例


一、关于市盈率


在国民保险公司的案例中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巴菲特接受了瑞沃茨50美元/股的价格—尽管他对该公司的估值只是35美元/股,公司当时的买入PE仅为5.4,我定义为溢价买进,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通用的火险和伤害险,承保利润具有天然的波动性,第二个原因是当时的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5.7%,按照格雷厄姆关于股票收益率至少为债券的两倍计算,其估值中位数为8.77。第三个原因是企业所得税,我们看巴菲特投资的几个公司,1964年美国运通的企业所得税为34%,1965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企业所得税为47%,1976年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企业所得税为48%,1985年大都会的税率为50%,历史较高的税率因素使得当时较低的市盈率指标和现在的市盈率比较意义也不大。因为巴菲特投资的时间跨度太长,我们研究的时候如果脱离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单独看孤立的、静态的财务指标,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股票市场投资案例

股市的合理市盈率是由无风险利率决定的,在实际投资中,还和企业的税率、市场情绪等因素有关系,但是这一切都不改变不同投资品种的风险属性,股票因为较高的风险必须对债券有风险补偿。


我们做投资就是在绝对的时间横向比较不同投资品种的增值属性,也要在相对的时间纵向比较同一品种不同时间点的估值高低,投资就是在这两个维度实现资产的最优配置。


我们做投资看一个财务指标一定要在具体的背景下,在一个企业各种指标的群体中才有效,才能刻画一个企业的面貌,才能表征企业的投资价值。


二、 主动投资的案例分析


企业的价值有两种,一种是现在的价值,一种是未来的价值,现在的价值主要是指交易价格,未来的价值是指现金流的折现值,依赖事件展开。我来举个例子,一辆100万的车和一个100万市值的指数基金投资,两者在当下价值是一样的,这个价值体现在交易价格上面,因为100万总是等于100万,所以两者当下的价值是一样的。'


但是这两种资产的属性不一样,车子的属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损耗,而指数基金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值,'在投资来说,前者是好资产,后者是坏资产。


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我们能够按照80万的价格买进车子,然后尽快以交易价格卖出,就可以实现稳定盈利,购买好资产的风险在于两个,一个是资产的质地并非优良,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发生了损耗,一个是买入的价格太贵,需要太长的时间去平滑溢价。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判断资产的交易价格应该以实际可以发生的价格计算,比如公允价格、合约价格等等,不能以会计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面的数字为准,那个数字要不是资产初始的获取价格,要不是经过会计计算出来的数字,并不一定能够变现。


那么股权投资从投资而非交易的角度就有三种获利方式,一种是买进当下低估的资产,推动价值的实现后卖出,不要做时间的敌人。一种是买入具备较强复利价值的资产,做时间的朋友,享受复利效果。一种是买进当下较为低估的资产,资产质量中规中矩,依靠未来某个时间点价格对价值的回归。


从这个视角看,我们看巴菲特用第一种方法的共有三个经典投资,分别是桑伯恩地图公司、登普斯特农具机械制造公司和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三家公司有个共同点就是巴菲特都对推动了公司价值的释放,努力实现经营的改善,可以说深入介入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其说巴菲特是一个 ,倒不如说是收购公司然后肢解以获利的野蛮人。对于这样的投资项目来说,企业的市盈率毫无意义,因为原本就没有打算持续经营,巴菲特为了保障企业价值释放过程中处于结构性衰退中的企业经营活动不至于吞噬现有的价值,这三个标的仍有一定的投资能力或者净现金流流入。这不仅要求投资人懂得投资的估值,还要懂得企业的经营,巴菲特也采取了控股推动价值实现或者直接更换管理层的做法,这就是早期的巴菲特,就像一只猎豹,不断寻找可以饱餐一顿的美味。


孙子说:"夫兵形如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里面的核心意思是"兵贵无形",我觉得和投资的原理是相通的。


世人都说曾国藩书生带兵,行军打仗奉行六字诀——结硬寨、打呆仗,湘军作战凭借挖壕、筑墙、稳扎营、固守,慢慢困死太平军。战术虽笨且见效慢,但却极其实用。


这种战法也不是一开始就奏效的,在与太平军对战的初期,湘军可谓是屡战屡败,以至于曾国藩都要多次自杀,不过好歹是被属下拦下来了,可见太平军的战斗力和意志力其实要在湘军之上。


根本原因是因为湘军是朝廷的部队,因此,湘军的粮饷那是源源不断,打了败仗,不可怕,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我们可以继续打,反正湘军是按月领银子的,而且天天能吃饱饭,于是也就打出了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最终依靠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和正确的战法最终战胜了太平军。


我一直觉得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账"是很笨的方法,唯一的聪明就是知道自己笨所以不去和别人拼,无论如何都不是高效的投资方法。你要结硬寨?好,我拆了你的寨。你要打呆仗?好,我杀了你的人。看你怎么办。


作为一种军事策略,"结硬寨,打呆仗"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意义,并不是百战百胜的战略,扩大其效果往往误导人。


投资也是一样,并不存在永远有效的策略,如果有,一定会被传播并形成投资规则,使用这个规则的人互相倾轧,直到这个策略失效。


一种策略是不是获取超额收益,一方面长期来看取决于策略本身的逻辑是不是有效,另一方面在特定的时间段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和资金偏好。


最后谈一下桑伯恩地图公司的特点


第一、测绘这种为火灾保险公司评估火灾发生风险大小的详细城市地图的初始费用非常高昂,一旦桑伯恩地图公司投入大量资金测绘出一个城市的地图,那么,它在这个地区持续经营所需资金就会少很多。通常来说,持续经营的工作只需少数测量师,在一定区域监控道路和建筑物的变化,并把这种信息发给桑伯恩总部的制图部门,以便增补编辑地图。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桑伯恩的利润率会非常高!


第二、如果一个竞争者进入相同的市场,它就必须和桑伯恩分享这个城市的顾客收入——此时,大家从被瓜分的市场所获的收入都不多,无法收回前期地图测绘所投资金。因此,一旦桑伯恩测绘了一个城市的地图,通常就不会有第2个竞争者进入。


我总结一下就是,第一,前期投资较大,后期投资较小,利润率逐步攀升,第二,该公司具有先发优势,地理位置的有限收入天花板成为公司的护城河。这样的公司特别适合于行业的整合,即企业规模越大,产生的经济效益越好。在A股中一个案例就是水电,支出在先,收益在后,行业的核心要素—地理位置,具有独占性。所以支持长江电力负债扩张,乃至收购同行的股权。


桑伯恩地图公司的投资案例中,巴菲特具有推动公司价值实现的能力,一般的财务投资者没有,所以还是不建议去投资一家没有结构性优势的公司,因为很有可能你的资金在"时间的泥沼"中价值消失殆尽。


即使有钱控股,也不一定有能量做出管理上的改变,在中国尤其这样,政策、法律风险,尤其是行政管理方面问题会非常大。巴菲特有其能量,以及美国社会的制度,决定了他自己的操作方式。但是,可以借鉴的是他分析公司资产的方式,即如何对待投资收益的问题。


作为一般投资者,在出现致命替代品的情况下,果断卖出是正确的选择。事后的业绩也证实了这一点。毕竟我们无法左右公司战略,更无法通过控股再投资方式提高投资资产的回报。这是一个极端个性化的案例,对普通投资者不具借鉴意义。


三、 关于保险公司


巴菲特特别喜欢保险公司,在20个案例中明确溢价买进的三家公司都是保险公司,分别是国民保险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和通用再保险公司,其中国民保险公司是第一家全资收购的保险公司,巴菲特看中的是其低成本经营的企业文化和账面较大的浮存金,可以用来供其投资。通过低成本,甚至是负成本的资金,有助于发挥自己的投资能力。


浮存金的含义是:一旦顾客购买保单,保险公司立刻获得保费;在未来某个时点,当保单持有人索赔时,保险公司面临赔偿责任;保险公司将收取的部分保费留作应对每年的索赔之用,而余下的保费则可用于投资。这种保险公司持有但并不拥有的钱被称为保险浮存金(float),而巴菲特能用这些钱投资获益!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中巴菲特多次买进,最后实现私有化,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投资案例中,一个是巴菲特极其重视企业的管理层,一个是巴菲特比较深入介入了企业的经营改善中,毕竟当时保险公司遇到了经营危机。


1、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


我们来看看巴菲特投资该公司的过程。巴菲特知道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和美国运通的情况有些相似之处,但不同于美国运通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若没有外在的帮助,自身无力恢复。


此时,他需要知道的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是否有称职的管理层来实现逆转,是否能够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既满足监管要求又能够纠正准备金不足的问题。在管理能力上,巴菲特需要了解杰克·伯恩。在资本方面,他必须了解补充资本的监管要求、如何满足这些要求以及其他保险公司或银行是否愿意提供所需的补充资本。


为了对杰克·伯恩有个全面的评估,巴菲特通过凯瑟琳·格雷厄姆和洛里默·戴维森,安排了与伯恩的会面。巴菲特想要了解的关键问题是"伯恩是否真的很酷、临危不乱、专业……是否是一个领导者和推动者……是否可以解决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问题……以及能否被所有利益相关者所接受"。这次会面让巴菲特吃了定心丸。他对伯恩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于他转天早上就开始购买该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后来表示,他相信杰克,并认为他绝对是能让政府雇员保险公司重回正轨的那个人!


由于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对资金的需求,巴菲特明白这是他能够发挥作用地方。随即,他去拜访华盛顿特区的保险监管人沃拉克,并亲自协商了对这家公司设定监管资本要求的严格程度和最后期限。此外,巴菲特还大大增加了对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投资,在那个关键时刻,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投资者,给这家公司投了信任票!


那时,筹集资金仍然极其困难,但所罗门公司(具体是所罗门公司有影响力的高管约翰·古弗兰)最终同意为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承销价值7600万美元的可转换股票。其他再保险公司也很快出面提供了再保险业务,公司股票也从每股2美元跃升至每股8美元。


"对当时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来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这种情况好像是急转直下,几乎就像自由落体一样!"由此说明经营管理理念和水平对于竞争性行业是何等重要。保守谨慎的经营风格,其形成基础是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


2、通用再保险公司


就巴菲特自己对该公司收购的诠释来说(见他在1998年年底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巴菲特评述道:"在数十年间,通用再保险公司的名字代表着分保行业的品质、诚实和专业——而且,在罗恩·弗格森的领导下,这种名声被更加发扬光大……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随着对彼时管理团队和整个企业的正面评价,巴菲特继续解释道:通用再保险公司和伯克希尔的结合会给整合后的企业独一无二的结构优势,肯定能够抚平任何利润的波动性(这内涵于以预期收益率而非利润的平稳发售保单的优质分保企业)。特别是,不像其他上市的独立分保公司,通用再保险公司再也不用再担心那些不喜欢利润波动的投资者的惩罚了,而且可以只关注发售那些有利润的保单,哪怕是包括了一些利润波动性大的保单。


巴菲特继续阐述了通用再保险公司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即拓展伯克希尔全球范围分销保险产品的能力,以及它为伯克希尔所带来的做承保的技术能力。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案例里,巴菲特的投资仅仅是部分倚重对方的财务数据,他的收购决策是基于业务的合理性。


这句话的意思是巴菲特心甘情愿为通用再保险公司付出较大的溢价,还有一个地方需要注意,巴菲特和芒格从来都不相信什么战略协同,认为专注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认为1+1不会等于2,更不会大于2,但是在这个案例中却认为通用再保险公司的业务和伯克希尔现有的业务可以形成有效的补充。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投资环境,优质的股票价格都很高,巴菲特手里有大量的现金需要投放,但是也说明巴菲特对保险行业的偏爱。


在通用再保险公司和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案例中,巴菲特非常重视管理层,我在"倚重管理层"标出的两个"特别倚重"一个就是给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这说明在巴菲特看来保险行业并不是具有机行业优势的企业,管理层的执行力和企业文化非常重要。


四、 关于技术类公司


巴菲特一生都在回避科技类公司,近年来投资了IBM和苹果公司,苹果公司的投资结果还不清楚,我这里主要讲一下IBM的案例。


先说个题外话,登普斯特农具机械制造公司和桑伯恩地图公司命运相仿,电泵取代了风车,公司产品在技术进步中遭到淘汰,这是致命的风险。因此,投资技术进步快的行业更是充满危险 ,这是需要长期投资者主动规避的地方。


在IBM的投资案例中,巴菲特是在2011年上半年购买的IBM股份。依据伯克希尔那年给股东的信函所示,巴菲特支付的均价是每股169.87美元。总的来看,与这相关的股份数量占据了IBM流通股的5.5%。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鉴于IBM庞大的股份规模,巴菲特购买这只股票时,多少有点像其他投资者一样,即巴菲特在购买IBM普通股时,与一位大众投资者无异。依据他在CNBC"财经论坛"的访谈所言,从个人的关系来看,巴菲特和彭明盛并不熟。所以,在这项投资里,巴菲特更像一位普通投资者那样看待这家公司。


在《巴菲特的估值逻辑》这本书中的20个案例中,这是唯一一个巴菲特对企业经营管理无法施加影响的企业。


为巴菲特寻找买入IBM的理由并不难。尽管上世纪90年代初,当IBM在科技业剧变中被颠下浪尖时,巴菲特的黄金搭档芒格曾将其视作"摧毁股东财富"的典范,但经过十几年的转型,IBM已在IT技术服务领域奠定了无可争议的领先优势,并通过受业绩增长推动的股价上涨、持续分红及股票回购,为股东不断贡献稳定回报。


数字说明一切。前IBM高管张烈生的新书《IBM:蓝色基因 百年智慧》中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一方面,IBM不断提升的盈利水平能够自然推动股价上涨,其毛利率已从1992年时低于39%到2010年的46%,每股收益过去五年实现翻番增长,未来四年预期仍将年均增长18%,而过去五年,IBM每年创造的自由现金流一直在100亿美元以上,去年更是达到161亿美元;另一方面,截至2010年,IBM已经连续15年提高季度分红水平,而且连续7年分红达到两位数增长;此外,从1995年以来,IBM已经拿出超过1000亿美元进行股票回购,以提高股东手中股票的价值,仅2010年就拿出154亿美元进行股票回购。


巴菲特过去所忌讳的科技业风险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比如诺基亚不久前还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只不过由于没有能够迅速抓住触摸屏智能手机市场的爆发性机会,盈利和股价均显著下降,成为资本市场的"弃儿"。


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兴衰周期更为短暂:革命性的市场力量可以让企业快速成为全球品牌,也可以反过来让一个大企业迅速衰落。而要可以预测这些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证明,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投资者都因此浪费了大量金钱,比如社会网站如 LinkedIn和中国的人人(RenRen)上市时都受到了疯狂追捧,但并不长的时间内他们就开始一路走跌,人人网半年内蒸发了60亿美元市值。再比如,上市估值就达到百亿美元的团购网站Groupon,实际上还未赚取到任何利润。


关于IBM的失败还有很多有趣的分析,IBM研究人员研发了R系统,却没有进一步开发数据库,甲骨文因此崛起;在PC上的决策失误让苹果公司崛起;在操作系统上来说,微软这个竞争对手更是IBM一手培养的;近些年来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无一不是IBM先行进入,但最终都含泪抱憾,眼见各领域里成长起来的大公司崛起。


这一切或许可以从一个关于IBM流传甚广的笑话看出某种必然性。一个关于IBM公司文化很典型的故事:"两个食人族到IBM上班,老板说"绝对不许你们在公司吃人,否则我立刻开除你们!"。三个月下来大家相安无事,突然有一天老板把两个食人族叫到办公室大骂一顿: "不让你们吃人不让你们吃人,还吃,明天你们不用再来上班了!"两个食人族收拾东西离开IBM,临出门时一个忍不住骂另一个:"告诉过你多少遍不要吃干活儿的人,三月来我们每天吃一个部门经理,什么事都没有,昨天你吃了一个清洁工, 立刻就被他们发现了!"


IBM内部体制已经僵化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了,也正是因为僵化的体制、僵化的执行力、陈旧的商业理念让IBM每次都硬生生地把伟大的战略做成了先驱炮灰,每次都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那么巴菲特投资IBM的失败原因是什么呢?是科技发展迅猛且不可捉摸,企业无法建立护城河?还是大企业病害死了IBM?或者是因为巴菲特投资大意了,没有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力,导致自己的企业管理才能未能及时阻止IBM的坠落?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五、巴菲特和企业管理


巴菲特曾经有过一段名言:我是个好投资家,因为我是一个企业家。我是个好企业家,因为我是投资家。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一句大实话。


在表格中,我们在"改善经营管理"中看到"是"的有六个,除了三个是作为"野蛮人"去拆解公司的,三家是企业陷入经营性危机作为救火员去参与的,但是我认为事实远远不是这样。


这里可以用通用再保险公司的收购做例解。巴菲特在投资它之前,伯克希尔本身就有了规模不小的保险业务,而且已经拥有了像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等一些保险公司了。此外,巴菲特还认识通用再保险公司的所有者。这种丰富的经历和资源使得他对这个企业的理解要胜过大多数分析师。即便是面对通用再保险公司的管理层,他的相关知识仍然显得熠熠生辉。就像这个故事所说,当巴菲特首次面见这个管理团队、讨论收购该公司的相关事宜时,他说道:"我会完全放手。由你们这些人经营自己的企业。我不会干涉。"但当他随后开始谈论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情况并引用一些数据时,整个团队都惊愕不已!当时的首席承保官泰德·蒙特罗斯惊叹道(只用了几个字):"天啦!这叫完全放手!"由此看来,巴菲特尽管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经营,但是对自己投资的公司非常清楚。


如果说这个案例还不足以说明情况,我们看一下巴菲特收购北伯灵顿公司后,公司和其的一段访谈中巴菲特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只需按照你们过去的那种方式做就行了。我或奥马哈的任何人,都不会涉足诸如劳工问题、采购问题、机车购买问题或任何其他的这类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购买这家公司,是因为它管理得不错。如果到了不得不为北伯灵顿公司引进管理层的境地,那么,我们双方都有麻烦了。"


在北伯灵顿的访谈中,巴菲特继续讲:"我们寻找的标的都是经理人对自己的企业充满激情的公司。这是真正的区别所在。我是指,对某种事情有激情的人,都会带来日常工作和决策之外某种特别的东西。除非我认为你们对这个企业有很高的激情,否则,我今天真的不会在这里。我是指,在企业的日常运转中,有官僚气息贯穿其中,是不可思议的问题。这在美国是行不通的。激情是一个重要的成功要素。你会常常在家族企业里找到这种要素,而在专业管理的企业中,发现它的概率就不是那么大了。但我确定在北伯灵顿公司存在着这种激情。

"


事实上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一直极其重视管理层,巴菲特的专业知识并不局限于那些相关的概念,他还构建了一个人脉网——都是一些足智多谋之人,包括许多CEO。例如,在媒体行业,在帮助他发现和评估投资机会上,与像凯瑟琳·格雷厄姆和斯坦·利普西的这种亲密关系,肯定使巴菲特受益良多。在他的投资决策中,对管理层的信任始终起着核心的关键作用,但在他投资生涯的中期阶段,他不仅开始关注管理层的可信任性和经营能力,而且也很在意他们理智配置大额资金的能力。像在某些案例上(如与凯瑟琳·格雷厄姆在《华盛顿邮报》项目上的合作),就如何谨慎小心地进行收购和资本支出,巴菲特就给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我们再看看巴菲特最喜爱的公司是什么样的?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喜诗糖果、盖可保险等等,我们说这些企业并不具备独特的先天性经济资源,在任俊杰先生的《穿过迷雾:巴菲特投资与经营思想之我见》中有如下的描述:


第一句话:平凡的事业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所谓平凡的事业,是指伯克希尔旗下的这些非上市公司大多属于巴菲特笔下的"一般商品事

业",最多也只是"强势的一般商品事业",它们距离"市场特许经营事业"或者"弱势的特许经营事业"还有不小的距离。然而,伯克希尔正是靠着这些平凡的事业创造出了极为不平凡的业绩:在1965—2014的近50年里,每股收益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以上。


第二句话:非凡的业绩源自非凡的管理人。

既然事业是平凡而普通的,那么出色的业绩必然源自出色的管理人。究竟有多么出色?按照巴菲特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些人都是"艺术大师"级的人物。


第三句话:非凡的管理人造就了非凡的管理边界。

如何理解这句话?我们还是听听巴菲特自己是怎样说的吧!"在我们不断增加旗下的事业体时,我会被问及我一个人究竟可以应对多少个经理人同时向我报告。我的回答相当简单:如果他是一颗酸柠檬,那么即使我只管理一个人也已太多;如果我管理的部下都像我们旗下已经拥有的那些经理人那样,那么对于我来说这个数目将没有任何限制。"(1995年信)


内布拉斯加家具大卖场、水牛城新闻报、喜事糖果、寇比吸尘器与史考特飞兹、黑尔斯博格、吉列等等这些伯克希尔旗下的公司哪一家是有着天生的稀缺经济资源呢?


我长篇累牍地分析效率模式是因为现在在股市中有一种不当的观点,拥有稀缺资源的企业一般的管理人仍然值得投资,一般性的企业即使管理层卓越也难以忍受,事实上呢,第一,优秀的管理人可以创造伟大的企业,建筑坚固的护城河,这种价值比先天的属性更强,第二,拥有稀缺资源的企业即使成功,也并不是伟大的类型。


巴菲特这种对管理层的重视正是体现了他自己对于企业管理的擅长,正是因为管理层按照他的意愿做了执行所以才"大家都没有麻烦。"


巴菲特绝对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六、多样化的投资


1、 做机会型的投资人,而不是做风格型的投资人


巴菲特的投资没有仅限于便宜的股票或资金收益率高的企业,也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方面(如,增长)或深厚的价值。实际上,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处在持续的演进之中——究其原因,部分是受市场机会的驱动,部分是由于巴菲特自身的精进,部分则是由于他所管资产的资源属性和局限性。与此同时,有些投资标准则贯穿于其整个投资生涯,诸如诚信和称职的管理团队。其他方面,像持续的增长、公司创造复利的能力或公司对巨额资金的需求,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化精进的结果。这种演化精进使巴菲特从成功地管理一家私募投资合伙企业,转型到成功运作一家全球最大的投资机构之一!


股票市场投资案例


在当今的投资行业,许多投资者把自己的投资策略定义为一种形式,诸如,"价值型""增长型"或"事件驱动型"。巴菲特超越了这种策略定义;他不仅按照流动资产净值法选择标的,或仅仅投高品质的企业或仅仅投优先股。相反,他是把自己的投资策略与市场状况和个人投资计划有机地进行匹配。


投资者不应该逆市场强推某种投资风格;相反,他们应该构建适于不同市场环境的不同投资风格的专业知识。在机会出现的时候,能够及时抓住机会;同时,在看不到机会的时候,不要降低投资标准而为之。


好的投资机会一定是等出来的,在巴菲特的20个投资案例中,除了三家保险公司外,全部是低估或者以合理价格介入的,有四家是在遭遇经营危机的时候介入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机会是跌出来的,也是耐心等待的结果


2、 定量为定性服务,定性需要定量去验证


在评估企业的品质方面,巴菲特的品质定义既包括定量的内容,也涵盖定性的内涵。在定量方面,他逐渐注重具有下述数据特征的企业:持续的增长;已用有形资金的高收益率。巴菲特的核心标准是,在可理解的结构性因素的驱动下,十分稳定的5%的增长幅度。他并没有只是盯在极高的增长速度或极端有吸引力的估值上。无疑,这就是对那几个具有品牌产品的公司投资的决策依据。


当巴菲特于1987年投资可口可乐时,不断增长的全球消费帮助该公司在前10年的9年中,取得了收入和经营利润的增长。类似地,他于1976年收购的喜诗糖果公司也是如此——他公布的该公司的财务数据显示,该公司不断增长的店内收入使它获得了持续5年的收入增长和5年中4年的利润增长。即便是在巴菲特以便宜价格(相对于利润)购买公司时,往往还是能看到这种持续的增长。例如,在巴菲特收购后的时期里,《华盛顿邮报》的收入是10年中有10年的增长,经营利润是10年有8年的增长。在他投资生涯中期的几乎所有这些案例里,巴菲特投资的那些公司都能持续地创造税后高于20%的已用有形资金收益率。投资于可持续增长且已用有形资金收益率高的公司,意味着巴菲特着实是投了一些复利生成器——一些有长期持续增长记录的可靠企业。


《布法罗晚报》是巴菲特受定性洞见驱动而出手的另一项投资。巴菲特购买这家企业并非主要是基于它过往的利润(这会使得这项估值显得太过分),而是基于他对这个企业最终会怎样的深层理解:一个利润率更高和回报率更高、收入的黏性很强,而且有相当定价权的企业。他谙熟这些,部分是因为他在媒体的经历、其精神导师凯瑟琳·格雷厄姆在《华盛顿邮报》和汤姆·墨菲在大都会广播公司的经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这项投资印证了巴菲特对自己定性洞察力的信任感,因为在他收购之后的几年间,这家公司的利润翻了10倍多!


但是想明白无误地找到竞争优势,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有时,你可以清晰地分辨和理解某项实际的竞争优势,但你必须有持续的历史财务表现或某种数据来印证这种优势。否则,一味地寻找竞争优势会误导你去寻找并没有实际意义的护城河。例如,就曾经广为争论的例子黑莓(Black-Berry)来说,它曾经有自己的护城河:订阅模式和它自有的服务器。虽然有些是确有其事,但从财务表现来看,这基本上不管事,因为这家企业的收入在2011~2014年间萎缩了80%以上,而且,其利润变成了负值!所以,以数字和客观数据为依托,寻找相关的扎实证据,是判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真正结构优势的一个更靠谱的方式——不能仅仅依赖理论的方法。

确定当期利润很重要,它让投资者大致知晓企业的价值几何;了解企业的资金收益率也一样重要——如果企业资金收益率不能明显高于资金成本,那么,它就无法从事具有复利效益的经营。


然而,一家企业的真正价值是其未来利润的某种合计值。一位投资者计算的当期利润值是否为精确的80美元或82美元或79美元,都无伤大雅;企业未来5年的利润是700美元或15美元或3000美元,则攸关决策!


类似地,虽然较高的资金收益率是创造复利的一个前提条件,但如果一家公司的未来前景不明朗,那么,仅有较高的资金收益率显然不够。例如,具有梦幻般的50%已用资金收益率,但收入和利润增幅为零的企业,(相比于收益率较低但增幅可观的企业来说)它的那种很高的资金收益率没什么益处,因为它无法把收益再投入到企业,使它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我十分确信的一点是:你与其花80%的调研时间去精确地计算企业去年的当期利润几何或精确地计算其资金收益率,还不如花更多时间去寻找利润增长稳定性很好的企业,并找到那些支持为何会如此的高品质数据。千万不要掉入精确而错误的陷阱!


这就是我在投资中不断关注两个事情①企业一切可靠的,有很大可信度的信息,尤其是关键信息②企业的护城河,即经营活动中收入和利润的持续性以及未来的发展。


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需要通过对客观数据的分析中得出,而非想当然的认为。核心观点必须有客观数据的支撑,这很重要。


我不喜欢预测企业的利润和分红的具体数据,就是因为我认为一方面这个事情很难,更重要的是无助于我的投资。


3、 最后的话


巴菲特的长期投资生涯,并没有定义在某一种投资形式或投资策略上。从1957年开始的最初投资合伙制到今天,他的投资方式显然是在不断演化精进。


这些决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机遇下实现的,我们不可能真的去复制巴菲特,但是可以从中学习他的投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可以走的更远。


与我而言,作为A股的一个小散户,最重要的是寻找具有结构性优势的企业,即企业创造复利的能力,以合理价格买进,同时牢记最佳的投资类型要依据市场情形而定,识别市场变迁的迹象并借此进行调整,以便甄别最有希望的机会。

家电维修,空调维修,智能锁维修全国报修号码分享:可以直接拔打400-968-1665 全国各大城市均设网点。
赞(0) 打赏
欢迎转载分享:景合财经 » 股票市场投资案例(从20个经典投资案例中看巴菲特的投资智慧)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景合财经

在线报修网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