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报告_时事要闻_景合财经知识网_景合财经景合财经

景合财经
景合财经知识网站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报告

本文来源:时代商学院 作者:陈佳鑫

时代商学院 出品

作者 陈佳鑫

【前言】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意味着企业间的分化加剧,大量平庸的企业将面临增长瓶颈甚至淘汰,而少部分拥有技术创新力的企业,将成为我国重点的扶持对象,无疑更具有发展前景,专精特新企业便是其中代表。

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先后见证了华为、大疆、格力等从小企业发展为各自领域的巨无霸龙头,区域内“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庞大,且整体质量优异。因此,我们希望能提供一个“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涵盖大湾区内的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带给投资者有特殊意义的投资参考。(文后附指数成分股名单)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下称“指数”)基日为2019年5月22日(第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发布日),基点为1000点,加权类型为流通股本加权,截至2022年1月31日共有42支样本股票。

指数从指数基日起(2019.5.22),截至2022年1月31日,该指数累计涨幅为52.6%,振幅103.84%,累计交易额达2.57万亿元。同期,沪深300指数(000300.SH)累计涨幅为26.38%,中证500指数(000905.SH)累计涨幅为33.27%,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表现优于两大指数。从不同年份来看,2019—2021年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的涨跌幅分别为15.1%、9.66%、37.79%,指数在2021年涨幅明显,表现显著优于大盘,而2019—2020年则相对涨幅不大。这或与2021年后专精特新企业愈发引起社会与资本市场广泛关注有关。

从行业分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42个成分股分布在19个行业(申万二级),主要分布于半导体、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元件等行业。从市值分布来看,42个成分股平均市值为64.13亿元(2022年1月31日数据),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市值普遍偏小,市值多在100亿以下,仅5家市值在100亿以上,占比12%。这符合专精特新“小而尖”“小而专”的特征。从城市分布来看,成分股的分布并不均匀,主要聚集在深广两市,其中深圳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数量遥遥领先,达24家,广州为10家,其余城市数量相对较少,且有多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无一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

从营业收入来看,42个成分股2020年的平均营业收入为7.79亿元,其中营收超20亿的有2家,营收超10亿的有9家。净利润方面,42个成分股2020年的平均净利润为1.08亿元,其中净利润超5亿的有1家,净利润超1亿的有19家。整体来看,粤港澳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规模偏小,没有营收规模特别庞大的企业。

成长性方面,指数42个成分股三年(2018—2020年)平均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19.14%,平均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长率为41.16%,成长性良好。研发投入方面,粤港澳专精特新指数成分股的2020年的平均研发费用率达9.28%,高于全国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值(7.35%)。毛利率方面,2020年,指数42只成分股的毛利率均值为41.65%,略超全国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毛利率(39.77%)。

目录

2021年度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报告

一、指数介绍

1.指数编制背景及意义

2.指数的设定

3.指数2021年表现亮眼,涨幅远超大盘

二、成分股全貌

1.主要分布于半导体、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

2. 市值普遍偏小,多在100亿以下

3.主要集中在深广两市,深圳数量明显领先

三、成分股财务表现

1.平均业绩规模偏小

2.成长性良好,平均利润复合增速超40%

3.平均研发费用率超全国水平

4.平均毛利率超40%

四、专精特新代表性案例

1.芯海科技(688595.SH):芯片国产化代表,研发投入名列前茅

2.德方纳米(300769.SZ):新能源材料细分龙头,市值遥遥领先

3.弘亚数控(002833.SZ):板式家具机械龙头,高端进口替代正当时

4.惠泰医疗(688617.SH):深耕医疗器械领域,坐拥多项国家重点产品

图表目录

图表 1 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涨幅与其它指数对比 4

图表 2 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成分股行业分布(家) 5

图表 3 指数成分股市值分布情况 5

图表 4 成分股城市分布情况(家) 6

图表 5 芯海科技产品介绍 9

图表 6 德方纳米“纳米磷酸铁锂”介绍 11

图表 7 弘亚数控产品介绍 12

图表 8 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成分股 13

一、指数介绍

1.指数编制背景及意义

“专精特新”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中小企业。它们“小而尖”“小而专”,长期专注于某些细分领域,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上深耕细作,具有专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有些企业因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一跃成为行业中的“小巨人”。

从2019年5月工信部公示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起,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先后公示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共4762家,遍及31个省市区。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看,超五成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强劲、发展韧性足。

目前,广东共产生42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位居全国各省份第二名,仅次于浙江(470)。广东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九市共拥有40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42家为上市公司。

截至2020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超过5.3万家,继续领跑全国,形成了强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备军团。截至2021年8月,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效发明专利达7000多件,稳居全国第一。广东也明确提出,力争未来五年推动3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登陆沪深交易所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

可以预见,粤港澳大湾区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未来将成为资本市场一股重要力量,因此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2.指数的设定

指数成份股公司的挑选条件为公司总部或主要营运中心设立在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二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惠州和江门九个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A股上市公司。

该指数基日为2019年5月22日(第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发布日),基点为1000点,加权类型为流通股本加权,截至2022年1月31日共有42支样本股票,行业分布覆盖19个行业(申万二级),主要分布于半导体、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元件等。

前五大成分股分别为欧比特(300053.SZ)、中海达(300177.SZ)、惠伦晶体(300460.SZ)、南兴股份(002757.SZ)、广和通(300638.SZ),虽然这些企业知名度不高,体量也偏小,但基本为各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发展潜力较大。

3.指数2021年表现亮眼,涨幅远超大盘

从表现来看,指数从指数基日起(2019.5.22),截至2022年1月31日,该指数累计涨幅为52.6%,振幅103.84%,累计交易额达2.57万亿元。

同期,沪深300指数(000300.SH)累计涨幅为26.38%,中证500指数(000905.SH)累计涨幅为33.27%,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表现优于两大指数。

但与创业板指数同期涨幅101.14%相比,则明显逊色不少。从企业基本面看,专精特新企业是技术创新型龙头企业精选后的结果,比涵盖企业范围更大的,但良莠不齐的创业板指所涵盖标的整体质量理应更佳。

时代商学院认为,创业板指同期涨幅较高,这或与创业板进入牛市,资金扎堆涌进创业板有关。资金却对其它板块的创新型企业有所忽略,而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则涵盖不少除创业板外其它板块的创新企业,导致涨幅逊于创业板指,这也间接说明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仍有较大上涨潜力可挖。

从不同年份来看,指数设立以来,2019—2021年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的涨跌幅分别为15.1%、9.66%、37.79%,2019—2020年指数涨幅不大,2021年涨幅明显,而2021年沪深300指数下跌5.2%,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表现显著优于大盘,。这或与2021年开始专精特新企业愈发引起社会与资本市场广泛关注有关。

二、成分股全貌

1.主要分布于半导体、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

按申万二级行业划分,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42个成分股分布在19个行业,主要分布于半导体、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元件等行业。

其中半导体行业成分股数量最多,达6家,包括芯海科技(688595.SH)、明微电子(688699.SH)、利扬芯片(688135.SH)、力合微(688589.SH)等近两年上市的科创板企业,这也间接说明半导体产业已成为大湾区重要的创新领域,该领域专精特新且实力较强的企业数量颇多。

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行业各以5家成分股的数量位列第二,通用设备行业包括鼎阳科技(688112.SH)、昊志机电(300503.SZ)、禾信仪器(688622.SH)等知名企业;专用设备行业包括弘亚数控(002833.SZ)、浩洋股份(300833.SZ)、南兴股份(002757.SZ)等知名企业。通用与专用设备行业素来是大湾区的优势产业,优质企业频出,在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中占据较高的权重符合预期。

2. 市值普遍偏小,多在100亿以下

从指数涵盖的成分股市值分布来看,42家成分股平均市值为64.13亿元(2022年1月31日数据,下同),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市值普遍偏小,市值多在100亿以下,仅1家市值在200亿以上,100—200亿市值的企业也仅有4家。

虽然多数企业在各自行业是领先者的存在,但或受限于细分领域空间偏小,营收上限明显。这也限制了投资者想象空间,因此除了部分行业空间较大或具有上下游整合趋势的企业,多数企业营收规模和市值偏小,不过这也符合专精特新企业的特征。

成分股中市值最大的企业为德方纳米(300769.SZ),该公司市值达493.42亿元,远超其它成分股,该公司主要从事纳米磷酸铁锂材料的研发、生产,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值最小的为南华仪器(300417.SZ),主要从事从事机动车检测设备及系统的研发、生产。

3.主要集中在深广两市,深圳数量明显领先

从城市分布来看,成分股的分布并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深广两市,其中深圳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数量遥遥领先,达24家,广州为10家,其余城市数量相对较少,且有多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无一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

这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经济与金融实力相吻合,深圳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科技与金融发达城市,吸引及培养了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且由于资本市场发达,企业上市踊跃度较高,因此聚集了大批专精特新上市公司。而广州作为传统的经济强市,也在不断谋求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培养了一批专精特新上市公司。

三、成分股财务表现

1.平均业绩规模偏小

从营业收入来看,42个成分股2020年的平均营业收入为7.79亿元,其中营收超20亿的有2家,营收超10亿的有9家,营收超5亿的有24家,营收低于3亿的有6家。

其中广和通(300638.SZ)、南兴股份(002757.SZ)、中海达(300177.SZ)、弘亚数控(002833.SZ)、锐明技术(002970.SZ)分别以27.44亿元、21.33亿元、17.73亿元、16.89亿元、16.09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前五。

净利润方面,42个成分股2020年的平均净利润为1.08亿元,其中净利润超5亿的有1家,净利润超1亿的有19家,净利润超5000万的有35家,另有3家净利润为负。

其中金溢科技(002869.SZ)、弘亚数控(002833.SZ)、广和通(300638.SZ)、南兴股份(002757.SZ)、锐明技术(002970.SZ)分别以6.29亿元、3.59亿元、2.84亿元、2.64亿元、2.38亿元的净利润位列前五。

整体来看,粤港澳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规模偏小,没有营收规模特别庞大的企业。作为对比,粤港澳大湾区的上市公司平均营收达106.14亿元、平均净利润达11.4亿元,显著超过粤港澳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平均值。

而与全国A股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平均值相比,粤港澳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仍旧处于下风,有待进步。数据显示,全国A股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平均营收达10.99亿元,平均净利润为1.37亿元,略超粤港澳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平均值。

2.成长性良好,平均利润复合增速超40%

从成长性看,指数42个成分股三年(2018—2020年,下同)平均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19.14%,平均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长率为41.16%,业绩增速较快。

其中,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超50%的上市公司有3家,复合增速超20%的上市公司有15家,复合增速为负的上市公司有6家。

而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速超50%的上市公司有12家,复合增速超20%的上市公司有24家,复合增速为负的上市公司有6家。

其中金溢科技(002869.SZ)、禾信仪器(688622.SH)、洁特生物(688026.SH)、广和通(300638.SZ)、南华仪器(300417.SZ)分别以60.89%、58.23%、55.85%、48.2%、42.9%的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位列前五;净利润增速方面,金溢科技、惠泰医疗(688617.SH)、禾信仪器、广和通、利扬芯片(688135.SH)分别以515.36%、149.97%、85.47%、80.77%、80.6%的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速位列前五。

作为对比,粤港澳大湾区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为9.59%,平均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速为32.8%,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整体成长性明显更佳。

而全国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为20.21%,平均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速为40.42%,粤港澳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与全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整体相当。

3.平均研发费用率超全国水平

研发是专精特新企业的重点工作,研发费用率则能一定程度反映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重视程度。数据显示,指数成分股的2020年的平均研发费用率达9.28%。其中研发费用率超20%的有3家,超15%的有8家,超10%的有15家,研发费用率在5%以下的有11家。

雄帝科技(300546.SZ)、力合微(688589.SH)、芯海科技(688595.SH)、三旺通信(688618.SH)、方邦股份(688020.SH)分别以22.52%、21.32%、20.51%、17.58%、15.77%的研发费用率位列前五。

作为对比,所有粤港澳大湾区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研发费用率为6.25%,而全国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研发费用率为7.35%,明显低于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9.28%),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力度更大,普遍更为重视技术研发。

4.平均毛利率超40%

从毛利率看,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42只成分股的毛利率均值为41.65%,其中,毛利率超70%的上市公司有2家,毛利率超50%的上市公司有9家,毛利率超40%的上市公司有23家,毛利率低于20%的上市公司有3家。

易瑞生物(300942.SZ)、惠泰医疗(688617.SH)、方邦股份(688020.SH)、三旺通信(688618.SH)、禾信仪器(688622.SH)分别以75.37%、70.36%、66.4%、64.85%、64.47%的研发费用率位列前五。

作为对比,所有粤港澳大湾区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毛利率为31.4%,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41.65%)显著更高,略超全国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毛利率(39.77%),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产品附加值更高。

四、专精特新代表性案例

1.芯海科技(688595.SH):芯片国产化代表,研发投入名列前茅

西方技术封锁以芯片领域最具代表性,每年我国都需进口大量的芯片。芯片领域的国产化成为打破西方技术封锁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半导体企业是专精特新的重点覆盖对象,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成分股中,以半导体领域企业数量最多,而芯海科技则是其中代表。资料显示,芯海科技成立于2003年9月,总部位于深圳,是一家集感知、计算、控制、连接于一体的全信号链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专注于高精度ADC、高可靠性MCU、测量算法以及AIoT一站式解决方案的研发设计。产品和方案广泛应用于智慧健康、智能手机、消费电子、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居、工业控制、工业测量、汽车电子等领域。

芯海科技总部位于深圳,在合肥、西安、上海、成都设立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广东省物联网芯片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建有可靠性检测中心、健康测量实验室、感知实验室、MCU实验室。公司年均研发投入超过20%,研发人员占比64%以上,核心成员均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数量616项,累计获得专利授权284项。

芯海科技于2020年9月28日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成分股中,三家研发费用率超20%的企业之一。

作为国内高精度ADC技术与高可靠性MCU技术的领先企业,2020年,芯海科技研发费用投入7439.1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5.62%,占其营业收入的20.51%,研发人员达到166人,占其员工总数的64.09%。

2.德方纳米(300769.SZ):新能源材料细分龙头,市值遥遥领先

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国家,但汽车产业一直面临大而不强的窘况。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让我国看到了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曙光。作为当前最火热的赛道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自然也是专精特新重要覆盖领域。

德方纳米(300769.SZ)创建于2007年1月,总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是一家致力于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核心产品是纳米磷酸铁锂,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截至1月31日,德方纳米是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成分股中市值最高的企业,市值达493.42亿元。

德方纳米拥有“自热蒸发液相合成纳米磷酸铁锂技术”、“非连续石墨烯包覆技术”等核心技术。公司生产的纳米磷酸铁锂,以其优异的产品品质和良好性能,被评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

德方纳米的“自热蒸发液相合成法”,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该技术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反应,反应条件简单,对原材料的适应性强。近年来,其通过自制铁源、原材料的循环利用、提高对锂源等原材料的包容性等,持续优化生产工艺,降本成效显著,成本优势突出。主要客户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均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领先企业,业务涵盖动力电池和电力储能两大类。

德方纳米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经过多年技术创新与经营实践,该公司共申请发明专利110余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主导和参与制定了十余项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承担数十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深圳市科技进步奖、标准奖、专利奖等。

德方纳米是省市级纳米电极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依托建设单位,是全国纳米储能技术标准化工作组挂靠单位,经批准成立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被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深圳市研发与标准化同步示范企业。

3.弘亚数控(002833.SZ):板式家具机械龙头,高端进口替代正当时

目前不少细分领域高端机械设备仍严重依赖进口,国外企业处于近乎垄断的地位,进口替代成为专精特新企业重要的任务。

弘亚数控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广州,提供多系列数控板式家具机械设备和成套自动化生产线解决方案,主要为封边机系列、锯切系列、数控钻系列、加工中心系列及自动化生产设备系列等系列产品。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板式家具行业如套房家具、衣柜、橱柜、办公家具、酒店家具等的生产和制造。

弘亚数控是国内板式家具机械龙头,其产品正在实现对国外高端板式家具机械的替代,目前各项主要指标排名位居世界前列,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弘亚数控起草了《板式家具板件加工生产线验收通则》国家标准,修订了直线封边机、多排钻孔机、数控裁板机及单面推台裁板锯的林业行业标准,参与了多项政府部门支持的科研项目,已取得100多项专利授权和50多项软件著作权。

4.惠泰医疗(688617.SH):深耕医疗器械领域,坐拥多项国家重点产品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器械生产国,产品也不断从低端往高端化发展。而医疗器械品类繁多,部分深耕某个领域的医疗器械企业,逐渐发展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

惠泰医疗是一家专注于电生理和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深圳,目前已形成了以完整冠脉通路和电生理医疗器械为主导,外周血管和神经介入医疗器械为重点发展方向的业务布局。该公司是国产电生理和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品种品类齐全、规模领先、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之一,也是能够与国外产品形成强有力竞争的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

惠泰医疗的电生理产品包括电生理标测类导管,电生理射频消类导管,电生理设备软件及其他。每一类中均有产品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产品。其中电生理电极导管和可控射频消融导管均为国内首家获得注册证的国产产品,同时被深圳科工贸信委认定为深圳市自主创新产品。此外,可控射频消融导管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该公司的临时起搏电极导管于 2020 年 5 月获批上市,成为首家获得国内注册证的国产产品。此外,外周可调阀导管鞘(导管鞘组)是国内唯一被批准上市的国产产品。

截至2021年6月30日,惠泰医疗拥有已授权的境内外专利75项,其中境内授权专利73项(包括发明专利43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境外授权专利2项(均为发明专利)。

(全文字数7746)

参考资料:

《专精特新的含义及特点指的是什么,申报补贴20-100万》.华夏泰科

《大湾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报告:深圳领跑、东莞突进》. 南方财经

家电维修,空调维修,智能锁维修全国报修号码分享:可以直接拔打400-968-1665 全国各大城市均设网点。
赞(0) 打赏
欢迎转载分享:景合财经 »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报告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景合财经

在线报修网点查询